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坚持正确方法论是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得益于正确运用、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特点的改革方法论,比如“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渐进式改革、重点突破、系统集成等等,各项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宝贵经验,丰富了中国式改革方法论。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进改革的方法论呈现新特点。
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党对改革工作的高位统筹领导。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这是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突破、攻坚克难,统揽全局,谋划顶层设计、凝聚改革力量。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2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超过600多份改革文件,各方面出台超过3000多项改革方案。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坚守改革底线,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注重改革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创造和推广一批能够产生实效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经验。支持和鼓励各地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发挥首创精神,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大胆试、勇敢闯,多出成绩,多出经验。加强改革正向激励,持续强化试点工作,推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大力总结推广立得住、叫得响的经验。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改革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能齐头并进,也不能长期单兵突进。四十多年的改革经验证明,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系统性部署,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总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优先顺序。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体系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战,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要求全国上下一盘棋、十个指头弹钢琴。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改革任务系统集成和清单化、规范化推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的方法,各项具体制度安排协调跟进,呈现出系统性建构特征,各领域改革相互协同,促进整体性改革效能进一步提升,改革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336项改革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8-2022年)》对158项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列明牵头单位、改革起止时间、改革目标路径、成果形式等要素,形成了未来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施工图”,使改革推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部门、各地区在推进改革工作中,也尽量将改革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具体改革事项设计、施工、评估等全链条管理,改革任务推进更加规范有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坚持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并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做到“九个更加注重坚持”。
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与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根本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不断提升改革效能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更加注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锚定改革目标,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要紧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畅通社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利益诉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把能否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深入分析思考,直面体制机制症结。各部门各地方要建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分工任务图、时间表,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各领域改革精准见效。
更加注重坚持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集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提高改革整体效能。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以改革系统集成谋划新举措,就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后一段时期,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坚持改革系统论,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水平。
更加注重坚持有破有立、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改革有破有立,“立”与“破”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关系,“先立后破”就是先确立目标与蓝图,创造新的制度与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打破旧的制度与机制。正如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有破有立、先立后破则是做好改革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处在深水区,有的领域甚至进入无人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诸多领域科技变革与产业发展进入了过去没有成熟经验的区域,基因编辑、生物制造、无人驾驶等,都对市场准入、审慎监管、包容监管等提出了新课题,改革更要有破有立、先立后破。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更加注重坚持法治思维和授权改革等法治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法治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完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比如,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并做好试点工作与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的衔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又如,党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给予首批40条授权事项,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更多的自主权。授权清单是改革方式方法的重大创新。综合授权有别于此前改革试点通常实行的“一事一议、层层审批、逐项审核”的授权方式,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列入清单的事项实施备案管理,除明确要报批的事项,其他不再逐项报批。综合授权改革方式有效处理好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今后,在创新性改革探索过程中,要更好运用授权改革等法治方式,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改革推进与立法修法的联动性,对个别设立依据效力层级不足、按照有关程序暂时列入清单的管理措施,同步完善立法修法,实现改革推进与立法修法相结合。
更加注重健全改革利益平衡与成本分担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波及范围巨大、涉及领域巨大、牵扯利益巨大、面临挑战巨大,更要注重健全改革利益平衡机制,完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开放初期推进改革,总体上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更多人得实惠,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经历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当今的改革很难再有帕累托最优的理想化改革环境,这就要考虑一部分人群因变革而变好,同时也会触动一部分人群的利益,通过完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让改革的整体效能还能继续可持续,达到所谓的卡尔多改进效果。改革要切实关照经济主体物质利益关系调整,把大多数人利益受益的“增益式改革”和一部分人利益受益、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损益式改革”充分结合,并做好利益补偿机制的建设。
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改革特别是数字化改革。当今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迅猛发展,数字化全面渗透并影响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度整合数字技术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数字化改革的本质属性是集成改革和制度重塑,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事,围绕高频业务进行数字赋能,打通数据流、业务流、决策流、执行流,有效化解政出多门协调难、跨部门合作协同难、数出多头治理难等问题,从整体上实现社会建设治理关键环节的变革和治理范式改变,做到数据精准、决策科学、管理闭环、服务优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在浙江等地的改革实践中,数字化改革打破了各地方各部门各系统的传统业务流程,推动高效协同,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数字化改革正在推动治理方式、手段、工具、机制发生系统性重塑。
更加注重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和改革要素保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抓落实,就要按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一项一项接力推进,久久为功,直到见到成效。树立正确的改革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茬接着一茬改。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优化改革资源配置,增强改革要素保障。
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努力以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多用改革的办法疏导和防范化解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推进各项改革也要掌握好时机和节奏,把握时度效,找准发展、改革、稳定的契合点,避免因为推进改革产生新的风险因素。要统筹改革与安全,努力以改革改善社会预期。(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5期,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黄汉权)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